《煤炭高等教育》
一 泰尔指数与数据来源
一般地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存在显著的地区差距,在研究方法上,多数文献测算高等教育差距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级差、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基尼系数、麦克伦指数、泰尔指数等,本文拟用Theil指数作为衡量我国高校科技经费增长地区差距的指标。其中,Theil指数的计算方法为:设定U1、U2、U3分别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内部差距指标,U4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差距指标,U5反映总体差距指标,则分地区高校科技经费增长差距的Theil指数计算如下:第一步,分别计算U1、U2、U3,以U1为 例:U1=W1×,其中 T为地区总数量,W1是东部地区高校科技经费总量占全国高校科技经费总量的比重,Wi 是东部地区i省份的高校科技经费总量占全国高校可经费总量的比重,P1是东部地区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数量占全国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数量的比重,Pi是东部地区i省份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数量占全国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数量的比重;第二步:计算U4:U4=;第三步:计算Theil指数U5:U5=。一般地,Theil指数越大,区域差异就越大,反之亦然。
本文将以《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1]中分地区的高校科技经费投入数量为依据,计算各地区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的科技经费投入的Theil指数,由于Theil指数可以方便地计算以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划分的地区差距,因此,我们也将考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校的科技经费投入差距。需要说明的是,东部地区包含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个省份;中部地区包含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含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份,不包含西藏。此外,由于缺乏1997年以前的分地区高校科技经费和人员数据,本文对Theil指数的计算起始年份为1997年,且由于缺乏2001年科技人员数据,后面的分析将不包含2001年。
二 分层次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的地区差距
(一)东部地区内高校的差距
从图1(a)来看,东部地区内重点高校的科技经费投入差距基本上维持在0.155~0.195之间,差距变动幅度较小,但差距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其中,2003年以前的地区内差距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0.179下降为2003的0.158;2003年以后,高校重组带来的滞后效应体现在东部地区内部,使得地区内重点高校的科技经费投入水平逐渐拉开差距,尽管差距波动不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变动幅度约为22.39%,但高校间的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2015年Theil指数达到区间极大值0.193,近几年差距又有所下降。
图1(b)展示的是东部地区内部地方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的差距,其总体差距小于重点高校(区间极大值为0.095),且基本上维持递减状态,其中,2003年前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2003年以前,地区内部差距急剧下降,自1998年的0.095下降至2003年的0.032。而2003年以后,地区内部差距的变动趋势趋缓,呈现微弱下降状态,而且,2010年以后,东部地区地方高校的差距变动幅度非常小,这说明,东部地区内部地方高校的科技经费增长差距正在逐渐消失。我们推断,东部地区内部的地方高校因为东部地区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获得了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政支持,从而整体上保持较高水平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量,并因此促使内部差距趋向降低,这与熊艳艳等人的研究结论[2]基本一致。
图1 东部地区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的科技经费投入差距
(二)中部地区内高校的差距
图2(a)反映了中部地区内重点高校的科技经费增长差距,从Theil指数总量上来看,中部地区重点高校的科技经费增长差距并没有东部地区的大,差距变动在0.005~ 0.035之间,差距变动趋势也不一样,总体上维持一个下降趋势,其中,2002年以前,重点高校的科技经费增长差距逐年扩大,达到2002年的区间极值0.031后开始逐年下降,最低降低到2012年的0.007,此后几年,差距又开始逐渐扩大。
再来看中部地区内部的地方高校情况。图2(b)显示的地方高校科技经费增长差距和变动趋势都与重点高校非常接近,差距变动幅度也一致,所不同的是自2003年区间极大值0.032急剧下降至2006年的0.005,再至2010年的区间极小值0.002,且2010年以后,地方高校的科技经费差距波动幅度非常小,这个变动趋势与东部地区内部地方高校的情况非常相似。
上一篇:高职院校导航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