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经济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起到了人才和智力的重要支撑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我国已逐渐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本文分别从发展与成就两大主线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40多年来的发展变迁进行详细梳理,在总结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归纳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规律与经验,为“双一流”建设提供重要启示。
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中国之路
高等教育事业的变革是改革开放的先声,是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推动者和影响全局的关键支点。在40多年的探索前进中,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总体上呈现出跨越式发展趋势,目前已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探索跃进、追赶超越的奋斗史。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成就是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国家逐步富强、民族持续振兴和人民更加幸福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中国之路在实践中形成了“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优先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双优先”模式[1]。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序幕。从1978年“教育本质”大讨论开始,高等教育事业逐渐回归“育人”的初心和本分,并围绕“教育本质”着手进行全面重建;同年,为了摆脱受政治运动影响造成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停滞不前困局,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扩大派遣留学人员,要大胆地派,要成千上万地派。”在“三要”精神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对外开放时代,这也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条件[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两个中心”的思想,高校办学自主权得到扩大,高等教育事业质量发展开始进行本土视角下的创新探索。1992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展望21世纪,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事业以质量发展为中心,并对质量管理的措施与标准进行了详细划分,提出将高校作为质量保障与管理的主体,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提供了主体性保障。自1998年发起“985”工程以来,创新成为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更加重视补齐高校质量发展中的硬件设施短板,使我国高校办学设施与条件在短期内有了较大改善;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实施,系统阐述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高等教育事业对外开放进行了法律保障,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2010年,教育部印发《留学中国计划》,为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加强中外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稳步推进海外学子来华留学、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的发展定位,2011年,教育部与财政部共同制定“2011”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旨在以多学科协同创新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建立起高校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深刻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对外开放格局转型,更加注重世界与中国相互了解的双向互动,更加突出开放包容。党中央提出“双一流”建设战略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探索中走上了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3]。质量建设由外部保障型、全面控制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型、价值建设型。此外,《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中国特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前提,这既是坚定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深刻凝练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质量发展取得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4]。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在发展中取得了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的成就。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生目的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对外开放格局由“走出去”向“引进来”持续转型;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对外开放角色由“参与者”向“主导者”更快转变;在中国倡导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逐步开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互惠互助合作,逐步实现高等教育模式的互鉴互融,共建共享;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的中国声音越来越响,高等教育的中国范式架构已大体成型,并逐渐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央,高等教育事业的对外开放由“借力发展”向“助力前行”发生深刻转型[5]。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成就具体可从以下10个方面分析。
上一篇:大学生在线课程教育模式探讨
下一篇:当前煤炭高等教育发展关键因素的调研分析